(這張要鼓勵哥哥一下~~哥哥有時很愛跟妹妹吵架,但妹妹拿不住時,哥哥絕對幫忙!!)
終於拿到剩下兩組了~~
剩下這兩組應該分類為電器組 (因為需要電池)
因為前兩組對兄妹倆造成大轟動~
哥哥拿到盒子時就興奮不已
剛好趁著停課找哥哥玩
首先是這套神奇空氣實驗組
這個說穿了就是一台縮小型的吹風機!!! (而且不重、不燙)
別看這個小小的機器,可隱含了一個定理呢!!
先賣個關子~~ 看看有沒有人先想到!!
經過上次的經驗,這次的安裝相較之下更顯容易
但是,我放手讓哥哥自己用螺絲起子和安裝電池
(為了是以後東西沒電,可以叫他自己換,媽媽更輕鬆~~)
接下來就是按照說明書方式安裝...超級簡單的!
接著按照說明書的遊戲方式,讓哥哥拿起保麗龍球創作~
一切就緒後,就開玩了~~(這個安裝比上次簡單太多了,沒10分鐘就完成了)
首先,是可以拿裝飾完成的保麗龍球,讓吹氣機將保麗龍球吹至空中
當哥哥看到球飛上去時,超級興奮,看這表情就知道不是假的!
看到這,想到什麼定律了嗎?
再讓你看看氣流圖,想到了嗎?
沒錯: 就是白努力定律 (Bernoulli's principle)
簡單的說:
就是氣流+壓力為定值,氣流愈大,壓力愈小
所以,就像圖示所說,當保麗龍球有偏向哪一邊時,偏的那邊流速降低,壓力變大
於是藉由壓力的變化,可以推回中央,於是漂浮在空中!
但是,跟5歲的孩子解釋這麼多,實在很難~~~
所以,就帶著哥哥一起玩就好了~~
遊戲中,還有這個,用紙包成棍狀,然後讓球從紙的中央竄出
(這個也是無敵興奮的)
這個遊戲,還可以再改良成為,遊戲場上的空氣槍~~
就是放了軟球進去後,球會被吸進去然後飛出來的那種
改良完成~~
1.先正的來一個: 這樣比較能夠感受到"白努力定律"
垂直端管子=流速快=壓力小
於是將球吸入垂直端的管子中,而向上飛出!!
2. 這樣拿才像空氣槍~~ (媽媽我自製時,兄妹倆去外婆家渡假~ 結果換我家的貓玩@@)
哥哥從外婆家回家後~ 大玩特玩~~ (真是值得我研究了一個小時,還特地跑出去買保麗龍球)
這是第一天妹妹還沒跟媽媽玩時,哥哥拿出來像變魔術一樣來逗妹妹
妹妹不斷的說:歐~~ 哈哈哈
當然,你要用吹風機也可以~
但是考量,孩子的力氣,及吹風機畢竟是熱風會燙手
所以,這個工具是簡易又輕便的方式
還有附加功能,妹妹拿來當電風扇 (誤)
在手冊上,還有很多可玩的活動
像是爬牆
還有吹泡泡 (這個太大材小用)
另外結合野外觀察
藉由種子的傳播,讓孩子了解到空氣的流動,對於種子的傳播的很重要因素
所以,可以藉由保麗龍球一起模擬種子~~
看看怎樣的方式可以飛得更遠~
最後,大家可以上網參考有關白努力定律的科學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hmSs4J858
並配合這台超輕吹氣機一起玩了~~~~
保證超級耗時間!!!
接下來來看看這台...哥哥妹妹一直想看的顯微鏡了
哥哥拿到這個時,大聲歡呼!!! 挖賽~我家每一本都有耶!!!
於是他滿心期待自己動手DIY的想要自己組裝
結果~~~不用裝~ 只需裝電池即可!!!!!
超級方便~~ (剛好我家也正好有鈕扣電池:LR44)
使用前必須說~~這個顯微鏡對於身為醫學院相關科系的媽媽來說
等於看不到東西 (因為太習慣高倍率的顯微鏡了)
但是往另一方面看,這畢竟是小孩的科學
所以這個顯微鏡的設計更為方便及適用小孩~~~
是能觀察日常用品的顯微鏡,並且不需要多加任何步驟的方式進行
(因為媽媽我已經被制約了~ 一直想載玻片、蓋玻片都沒有是怎麼用!!!)
而且不大,小孩用起來絕對得心應手
結果只要放手讓孩子到處看就可以了
重點只是在看之前要讓孩子的焦距調到可以觀察的即可了~
這讓孩子看很簡單,但為了讓大家看到實際看到的樣子
我用手機照了好久~~
從上到下依序: 頭髮、棉被、草蓆
因為是晚上了...媽媽就沒準備食物的給她們觀察
之後都已經想到可以來給她們觀察水果、樹葉、種子
至於指導手冊上的觀察水蚤...那就是得戶外活動隨身攜帶囉!
不過水蚤的觀察方式,需透過這套附的生物收集瓶來操作,又比較複雜!
但是,別想太多,對於我家兄妹倆的年紀來說
光是靠在物品上,看到物品放大的模樣,就夠吸引他們了!!!
好險..這台顯微鏡非常嬌小,所以非常方便攜帶!!!!!
期待之後的出遊看看看能不能派上用場了!
想當初,媽媽小時候的陽春顯微鏡也要900多,經過了20幾年,體積變小外,也越來越便宜耶!!
而且那時的顯微鏡剛好讓我家的兄姐弟三人看到媽媽我自己頭上的頭蝨說!!! (中的有意義了!!!)
難怪我會這麼想買這個顯微鏡~~ 這是媽媽我的兒時記憶啊!
暑假快到了~~媽媽要趕緊用著些小道具來想活動了!!!
快趁6月底前,趕緊上敦煌買一買
好一起度過這漫漫長假啊!!!
3. 神奇空氣組:
4. 生物觀察顯微鏡:
另兩組的分享在這歐~
http://pelin8857.pixnet.net/blog/post/327389304